|
吴刚,教授,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,上海市曙光计划入选者,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、知识社会学、教育基本理论、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研究。 主授课程 研究生:《课程与教学论》、《教育社会学研究》、《教育原理》、《教育名著选读》、《教育前沿问题讲座》等课程 本科生:《国际教育展望》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:《课程与教学论》 研究领域 教育社会学、知识社会学、教育基本理论、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著作 论著:《知识演变与社会控制: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》(独立),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 副主编:《挑战与应战: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变革》(顾明远主编),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年 《教育大辞典(修订版)·课程论》词条50个,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8年 《新学科辞海·教育学》词条,四川人民出版社与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5年 主编:《纵横申城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5年 编撰《中国教育大系·课程论》,包括”前言”、”摘要”等,载顾明远主编《中国教育大系》,湖北教育出版社,1994年 主要论文 “陶冶孩子艺术与美的性灵”,载《艺术课程的实现》,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5年 “教育社会学的微观分析及其新近发展”,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5年第3期 “教育理论的特质及其研究使命.pdf”,《教育研究》2005年第9期,该文亦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 “教师专业发展_召唤行动.pdf”,《上海教育科研》2005年第12期 “论教学创新的知识基础.pdf”,《教育研究》2004年第1期 “从课程到学习.pdf”,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4年第5期 “教育社会学的宏观分析_.pdf”,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4年第7期 “国际视野中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_.pdf”,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《当代中国:发展·安全·价值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“追星:一种榜样认同”,载《人民日报》2004年7月16日 “教学专业知识与教学创新”,载台湾《教育研究杂志(大陆版)》2003年春季刊 “中国意识中的科学与科学教育”,载丁钢主编《中国教育:研究与评论》第4缉,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“学习型社会_理念与结构.pdf”,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3年第10期 “统考:历史的抉择,两难的命题”,载张德明主编《千僖之擂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“教育与社会在转型期的关系形态”,载《中国教育:研究与评论》第2辑(丁钢主编),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 “迈向新千年的课程变革.pdf”,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2年第10期 “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创新”,载《文汇报》2002年9月16日 “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”,载《文汇报》2002年10月7日 “知识经济中的教育创新”,载金一鸣编《教育社会学》,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“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.pdf”,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1年第1期 “脑科学研究的教育意涵.pdf”,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1年第5期 “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.pdf”,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1年第9期 “从新人文精神看人文教育”,《教育参考》2001年第10期 “知识选择:中国教育知识历史的社会学分析”,载丁钢主编《中国教育:研究与评论》第1卷,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“从脑科学研究看素质教育”,载《中国教育报》2000年2月12日 “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”,载丁钢主编《创新:新世纪的教育使命》,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“投资于未来”等词条,载袁运开主编《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“教育创新的目标选择.pdf”,《教育研究》,1999年第3期 “素质教育:概念与目标”,载陆炳炎、王建磐主编《素质教育:理想与目标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“给知识经济泼点冷水”,《21世纪》1999年第2期 “脑科学离素质教育有多远”,《教育参考》1999年第6期 “比较教育视野中的’一流教育’目标”,《外国教育资料》,1998年第5期 “教育的中层理论”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,1998年第1期 “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”,载袁振国主编《当代教育学》(九五国家重点教材),教育科学出版社,1998年 “素质与教育传统的嬗变”,载钟启泉主编《课程设计基础》,山东教育出版社,1998年 “21世纪来临之际大学的职责和任务.pdf”(编译),《外国教育资料》,1998年第2期 “文化霸权与课程_上_.pdf”,《外国教育资料》,1997年第3期 “文化霸权与课程_下_.pdf”,《外国教育资料》,1997年第4期 “国际与比较教育本土化的尝试”,《教育参考》,1997年第1期 “迈向21世纪的比较教育研究”,《外国教育资料》,1996年第1期 “社区与家庭”,载施良方主编《中学教育学》(国家八五重点图书),福建教育出版社,1996年 “论教育学的终结”,《教育研究》,1995年第7期 “存在与发展:新加坡的价值教育”(编译),《外国教育资料》,1994年第2期 “韩国道德及社会学科教科书的意识形态问题:内容分析”(编译),《外国教育资料》,1994年第4期 “英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之演变.pdf”(编译),《比较教育研究》,1992年第2期 “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回顾”,《外国教育资料》,1992年第6期 科研项目 独立承担: “教育社会学基本问题”(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基金,1992-1993) “国民素质与研究生教育”(国务院学位办公室,1996-1997) “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”(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,1998-1999) “教学的哲学与社会学基础研究”(教育部社政司,2000-2003) “新世纪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:创新及其社会学分析”(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”十五”课题) “克拉玛依市教育发展规划研究”(横向课题,2001-2004) “英才学校管理模式”(横向课题,2000-2001) “洞头一中课程与学科发展研究”(横向课题,2002-2004) “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其机制研究”(上海市教育基金”曙光学者”项目) “国际教育社会学前沿探索”(教育部博士点基金) “课程创新的社会学研究”(全国教育科学”十五”规划重点课题)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研究的课题: “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”(国家教育委员会,1992-1995) “国民素质、中小学课程理论和设计的综合研究”( 国家教育委员会,1992-1994) “当代课程与教学基础理论研究”(教育部社政司重大课题) 科研成果所获奖励 199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”华电杯”十佳青年教师提名奖 2000年获第四届”普陀区十大杰出青年”称号 2003年获上海市曙光计划和”曙光学者”称号 2005年专著《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》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(理论创新类) 2006年获教育部”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 出国(境)访学经历 2002年3月至5月 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年3月至5月 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社会团体兼职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 国际权威学术组织AERA(全美教育研究会)国际会员 链接:http://www.ses.ecnu.edu.cn/s/148/t/499/2f/3a/info77626.htm |
下一条:夏惠贤